山西焦煤霍州煤电辛置矿密织职业病“防护网”

 

人如果做了不善的事,有不善的行为,并不是由于才能的罪过。

体验必须有所感受,有所感发,有所兴起,即在具体事物或情境中体会到某种意味、意思或意义。用王阳明的话说,本心良知当下具足[12],不可分析[13],这个说法是符合整个儒家精神的。

山西焦煤霍州煤电辛置矿密织职业病“防护网”

心既是绝对主体,又具有整体性特征,它包括知性、情感、意志、意向等等于一体。儒家哲学从根本上说是仁学,而仁的根本意义就是生,生之谓性,生之谓仁,儒家的心灵哲学就是建立在这些解释之上的。通过心的功能和创造性作用,实现天人合一、心理合一的境界,就能成为圣人,天人合一境界就是圣人境界。圣人是一个标准,这个标准就是理,就是性,即道德理性或道德本体,它来自宇宙本体。虞翻注说:坚多心者,枣棘之属。

但是,他们并没有严格区分认识心与道德心,只是就其实质而言,他们所说的心,归根到底是指道德心。因此,需要返回到自身,不断进行自我反省、自我反思、自我修养、自我完成的工作。[35]《二程遗书》卷18,《二程集》。

[31]《正蒙·天道》,《张载集》。[28]乾父坤母就是直接把人置身在天地之间,所以说:故天地之塞,吾其体。[54]《答履思五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19。人情未动时,此体已具。

所谓德者,得也,是从心之源头处说,即源于天地生物之心,这与程颢讲从那里来,是一个意思。戴震虽同样以生生之德训仁,此生生之德在天为气化之生生,在人为其生生之心[57],但此生是直接与人的个体生命与生理需要联系在一起的,日用饮食即是人道之所以生生者[58]。

山西焦煤霍州煤电辛置矿密织职业病“防护网”

道德伦理上的至善,即渊源于此目的,同时也因为它所体现的已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伦理关系,而是普泛的自然伦理关系,所以,以无善无恶来指称它也无妨。这是孟子的一个假设,因为在孟子看来,仁政之发端处首先在于父母亲亲之爱,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,还谈什么王天下呢?孟子讲的良知、良能也是在此意义上说的:孩提之童,无不知爱其亲者,及其长也,无不知敬其兄也。落实在道德实践中,就是要克去己私,恢复物我兼照的大公之心。[54]七尺,当然是在说人的形体,万物皆备于我也首先是在人的形体上说。

具体地说,天地间的生意、生气就是此理、此目的的生动体现,比如一团和气、春意盎然等。此生落实在人上说,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性,所以说生之谓性。[18]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《中庸》说:仁者,人也。

[23] 见鸟兽临死时的哀鸣战栗而生不忍之心,也是仁之发动。总之,在朱熹看来,仁即天地生物之心,也就是生理,此心、此理是万物与人的同源处。

山西焦煤霍州煤电辛置矿密织职业病“防护网”

程颢强调浑然与物同体的万物一体之仁,但同样强调仁作为理的形而上的超越依据,所以说:所以谓万物一体者,皆有此理,只为从那里来。恻隐、不忍也都是仁之发端,比如见到小孩子要掉入井中时,人们最初的念头往往都是义无反顾地去救他,这种念头并非出于某种功利计较,而是源于仁之初步发动所萌生的恻隐之心。

孟子更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名言——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说人之心,就是指具体的、个体的人的活生生的意识,包括感性、欲望乃至形体。关于至善与无善无恶的问题,在阳明后学中引起很大的争论,晚明的刘宗周就坚决反对无善无恶的说法。而当人丧失与天地万物、与他人的同情时,人的本真的存在也就同时消失了。[33]《正蒙·乾称》,《张载集》。‘生生之谓易,生则一时生,皆完此理。

人得此生生不息之理以为仁,其发端处即吾心良知之灵明。程颐从理的层面强调仁的形而上的超越意义,与作为情的爱相区别。

这是程朱之形上学的重要特征,即以心体用说为核心的性情合一、体用合一的特点。理学家自其开山周敦颐始,即以生训仁:生,仁也。

[37]万物一体,是说万物有一个同源处,都从那里来,即源于生生之理。[52] 这一说法颇耐人寻味,把人与仁者对立起来说,说明他所讲的人就是个体的、具体的人的感性存在,而不是道德化、普遍化的抽象的人。

刘宗周通过对这些源于孟子的古老命题的改造,对理学的形上学进行了初步的消解。[29]《正蒙·乾称》,《张载集》。[59] 这是对儒家自然伦理的进一步消解。朱熹在其所著《仁说》中这样说: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,而人物之生,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。

所以孔子的学生有子说: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?[1]孝即对父母之爱,悌则是对兄长之爱。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
再如王廷相,直接以物各得其所为仁[55],其他则更不必妄说。王阳明讲仁,也确实是紧扣在万物一体上讲的,而其晚年向学生传授的《大学问》,就是在讲这个问题。

关于仁,朱熹重点从两方面作出阐述:一为天地生物之心。不仁者以其所不爱,及其所爱。

这是形上与形下分析着说,朱熹有时也不作此分析,如说仁心在天地则怏然生物之心,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,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[44]。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: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[13]。[11] 这里,所体现的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关怀,同时,又是与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联系在一起的。获乎上有道,不信乎朋友,不获乎上矣。

体与性合而言之,都源于太虚。[29] 所谓天地之帅,就是天道、天德,亦即天地之心,而天地之心惟是生物[30]。

这些,都为理学家所充分重视,使之成为仁的重要内涵,成为万物一体观的内在依据。但从根本上说,王夫之的作为生理的仁并未摆脱理学先验论的特征,这一点,在理学的最后批判者戴震那里则有进一步突破。

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[18],成为忠恕之伦理原则的绝佳注脚。刘宗周说: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非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。

推荐文章